醫學教育網整理了引起中藥藥物性疾病的因素如下,請仔細檢查。
一、醫療因素
1.辨證施治不足。若用祛風除濕藥治療痹證多日,已出現口干咽干,大便干結,舌紅等灼陰津癥狀。如不加辨證,加用滋陰生津藥,長期繼續單用風濕藥,更易出現肝損傷,故服用壯骨,關節丸等引起肝損傷的報道較多。因此,臨床治療中無論是采用中藥湯劑還是中成藥,最好采用中醫辨證論治,并注意辨病與辨證相結合,以提高中醫治療的針對性
兩個。長期大劑量使用中藥。由于印楝素種子、黃丹等中藥的毒性作用慢而持久,且具有蓄積性,長時間、高劑量使用容易造成肝腎損傷。一些常用的治療肝病的中藥,如澤瀉、芍藥、動物長期高劑量給藥也會造成肝損害,提示臨床醫生不應長期大量使用某一種中藥,即使一般認為它是無毒的肝保護藥,在有效后應逐漸減少,直至停止使用。如烏頭堿等中藥劑量可導致心律失常,雷公藤長時間可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。
3.多種中醫或中西醫結合。有的醫生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,即使各種中藥對人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,所以有時盲目地結合各種中藥治療,有三到五種中成藥結合,甚至還服用湯劑加幾種中成藥。然而,任何藥物要想在體外充分發揮生物活性和排泄作用,任何藥物都需要被肝臟代謝,各種中藥勢必會加重肝臟的負擔,因此臨床用藥不應重復堆疊,以免造成和加重肝臟損害。
四、不正當用藥。如果有六神丸對新生兒和嬰兒造成中毒和死亡的報道,盲目使用十八惡、十九怕、懷孕禁忌的中藥也會造成嚴重后果。
二.病人因素
一、患有肝腎或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的患者,服用中藥比一般病人更容易造成肝腎損害,因此,這些患者應謹慎使用中藥并伴有肝腎損害,臨床使用有肝腎損害傾向的中醫或肝腎功能受損的患者,經過一段時間后,有必要檢查肝腎功能,并根據肝腎功能,停藥。
二、有些患者急于治病,盲目相信媒體廣告和部分處方、處方,大量服用不正確的中成藥和中草藥,還容易造成肝腎損害,需要引起臨床的關注,并加以勸阻。
3.一些常用中藥在使用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時,大多與個體差異或特定體質有關。
三.藥物因素
1.有些中藥本身是有毒的,有些中藥,如印楝子、五葉黃花、雷公藤、馬兜鈴、廣防己及其他含鉛、銅等礦物藥物,毒性大,易引起肝腎損害,建議臨床上不宜使用這種中藥,尤其是慢性肝腎病及肝腎功能異常者。
二、中藥的炮制質量也會影響藥物性疾病的發生,如服用大黃新鮮產品或大黃貯存不足一年,容易造成肝損傷;大量使用含有單寧或單寧(尤其是可水解的單寧)的中藥制劑,容易造成肝臟損傷,服用黃曲霉和農藥污染的中藥也容易造成肝臟損害,因此,在臨床使用中藥時,必須控制中藥加工和制劑的質量,以確保患者的安全。
以上是編輯為您提供的內容,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,更多的知識請大家關注醫學教育網絡!